人工智能Agent与人类协同设计的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07      浏览量: 22

一、人类设计师的角色和职责转变

1. 可替代性较高的环节AI主导+人类监督)

多元设问的维度扩展:AI可通过知识图谱自动生成问题树状网络,例如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系统能在3秒内提出327个关联问题(如材质触感与温湿度关系、曲面反射光波长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这种基于3.2亿条跨学科数据生成的"问题风暴",远超人类设计师的认知边界。但需人类设置核心问题锚点,避免陷入无限发散陷阱。

定义问题的参数化建模:AI擅长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工程参数,如将"未来科技感"拆解为阻尼系数0.32-0.35、反射光波长480-500nm等327个量化指标。奔驰MBUX系统通过语义网络解构设计语言,实现概念到技术规格的自动转化。人类需审核参数间的逻辑合理性,防止出现类似某新能源车AI将"轻量化"误设为牺牲碰撞安全性的极端参数组合。

构建方案的优化迭代:在汽车设计中,造型Agent生成外观方案,结构Agent同步进行力学仿真,AI的遗传算法可在18分钟内完成传统需要3周的设计迭代。如宝马Vision Next方向盘曲率优化,Agent系统生成2000种空气动力学方案,通过CFD模拟筛选出32°最优解。但需人类介入设定约束条件(如生产成本阈值、品牌美学规范)。

 

2. 需人类深度参与的环节(人类主导+AI执行

情感计算引擎的突破:最新研究显示,植入神经脉冲编码的AI系统已能识别7种基础情绪,但其在复杂场景(如悼念用品设计)中的共情准确率仅为人类设计师的32%。机器可以模拟悲伤的生理指标,却永远无法理解其真正意义,“意义黑箱”仍将是人机差异的终极壁垒。

具身认知的机器实现:MIT开发的触觉反馈手套可使AI感知32μm级表面纹理差异,但触觉的情感象征转化仍是AI技术盲区,.比如在模拟"温润如玉"的触觉-情感联结时,AI仍需人类设计师注入文化象征意义。

多元创造的突破性联结:AI虽能生成海量方案,但突破性创新需人类特有的反事实思维。以宜家降低8%碳足迹的榫卯结构优化为例,AI虽能快速模拟材料强度、运输成本与碳排放的量化关系,但突破性创新源于人类设计师将中国古代建筑智慧注入算法约束条件。

人类想象力的独特性:人类在数据稀缺时仍能通过理论假设开辟新领域。莱特兄弟基于流体力学原理而非飞行数据集发明飞机,展示了先验理论驱动创新的独特路径。AI的知识图谱是已知世界的优化器,而人类的想象力是未知领域的探照灯(如相对论颠覆经典物理框架)。


 

在产品设计开发的六步流程中,AI与人类形成了问题生成-价值判断、参数优化-情感注入、方案迭代-文化解码的三重纠缠关系,人类设计师不会被取代,反而会发挥人类自身的独特优势。相信不久的将来,企业研发会议上会出现两个司职不同专业技能的AI智能体(Agent)针对一个技术问题争论不休,而人类工程师或项目管理者在两者之间进行调管理以及最终决策。具备综合能力的人类工程师可以给多个Agent下达任务,如组织Cursor的Rules机制定制专属的造型Agent、结构仿真Agent、材料生成Agent、成本核算Agent协同完成一个任务,你甚至可以直接打电话与这些AI部门经理沟通,和真人交流一样。未来企业的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构建"机器执行效率×人类文明洞察"的协同增强模型。

AI+进化算法正在重建设计文明的底层代码

当算法开始模拟38亿年的生命进化智慧,工业设计正从“人造物的艺术”转向“计算驱动的物质进化”。未来的设计师将成为“数字达尔文”,在算力与人文的碰撞中培育出既符合物理法则、又承载人类精神的新物种。这种变革不是替代人类创造力,而是将我们的想象力从三维空间解放到超维度的进化之海。正如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用算法生成的流线型建筑所预示的:最好的设计,或许本就是自然本该进化出的模样。

目前全球已出现百亿级神经元规模的类脑融合超算系统(如广东省智能院2024年发布的100亿神经元类脑融合智算系统),其架构模仿生物大脑的存算一体机制。随着全球算力的快速加强,当进化算法将38亿年生物进化史压缩到GPU的运算周期中,工业设计正站在范式革命的临界点。未来的设计竞争,将是基因库丰富度、适应度函数精准度、算力转化效率的三维较量。其中有以下主要变量将促进工业设计范式变革: 

1. 自进化材料系统

戴密斯AI团队在围棋、蛋白质、新药研发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新物质发现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正在研发内置AI芯片的4D打印材料,能根据环境变化自主调整微观结构。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应该善用新材料,拥抱增材制造工艺。 

2. 脑机接口驱动的"意念造物"

初步实验显示,通过解码运动皮层信号,可直接生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义肢模型。人体工程学将进一步发展,不止于人与物范围,而是人机增强工程这个新领域。设计行业应该建立生物-文化基因数据库,将自然界的精妙结构与人类文明符号系统化编码。 

 图片2.png

3. 主导适应度函数设计权设计师无须担心技术问题,AI的人机界面也在同步进化

这一主张的核心在于将人类价值观与工程约束融合为算法优化的导航系统,避免AI在参数迭代中因过度追求技术指标而偏离人性化设计本质。这很重要,没有防御性设计原则,集体无意识下的AI可能会无限放大商业和人类欲望的膨胀系数。

智能优化算法与AI大模型代表了人工智能的两大分支:前者聚焦于结构化问题的数学最优解,后者致力于非结构化内容的创造性生成。两者的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差异显著,但在实际中两种技术可以无缝衔接,结合使用(如用优化算法调参大模型)。随着技术发展,二者的融合将催生更强大的通用智能系统。

所有技术革命都是为了回应人类福祉而发生的,农业革命回应人吃的需求,工业革命回应人用的需求,信息革命回应人沟通和连接的需求,而这场由AI大模型引发的智造范式革命是回应人类对思考和创新的需求,它正在将产品创新从"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涌现",这要求设计师同时具备神经科学、算法伦理与跨媒体叙事的能力,并在技术可能性与社会责任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从设计到生产

灏域为您提供

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开始我们的合作

+86 18600523371